>>您當前位置:首頁 -> 外界 -> 央視網看寧夏
      寧夏平原,如何從不毛之地變成“塞上江南”
      2024-11-18 10:08:00   
      2024-11-18 10:08:00    來源:央視一套微信公眾號

        水是生命之源,也是農業之本。

        寧夏平原,曾經是沙漠環繞的不毛之地。2000多年前,中華先民從黃河鑿渠引水、墾殖灌溉,使得寧夏平原逐漸變為茫茫瀚海中的一片綠洲。黃河安瀾,澤被兩岸,寧夏平原在黃河水的灌溉下,成為稻香魚肥、瓜果飄香的“塞上江南”。

      01.gif

        寧夏平原引黃古灌區建設,始于秦漢時期的戍邊屯墾。

        秦統一六國后,數萬人遷居至此,守衛邊疆,農耕文化漸漸興起。人們開溝挖渠,將黃河水引入農田。經過歷朝歷代的修建,形成了寧夏平原密如織網的引黃灌溉渠系。

        黃河水沿著那些或寬或窄、或長或短的渠道一路流淌,匯入片片農田,滋潤了干涸的土地,為每一株秧苗注入生命的活力,給寧夏平原帶來勃勃生機。

      02.gif

        憑借這個灌溉系統,人們竟然在這片干旱半干旱地區開辟出水田,種上了大片綠油油的水稻。

        生活在黃河岸邊的馬義紅家世代種植水稻,他們種植的水稻歷史逾千年,被稱為“珍珠米”。

      03.gif

        黃河在黑山峽進入寧夏,這里山勢高聳陡峭,河岸深切,水流湍急。

        峽谷兩側,沿河分布著幾個小村莊。在這種距離河岸很近的地區,村民們可以通過相對簡易的方式從黃河取水。

      04.gif

        黃河水車是一種傳統的提水灌溉工具,外形酷似車輪,由車軸支撐著輻條,呈放射狀向四周展開,每根輻條的頂端都帶著一個刮板和水斗。

      05.gif

        在廣闊的寧夏平原地區,自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開始,人們就使用一種更加高效的取水方式開辟水渠——無壩引水。

      06.gif

        經過2000多年的實踐探索,形成了以沙坡頭、青銅峽處的黃河為主要引水源,縱橫交錯、遍布寧夏平原的灌溉渠系,為農業發展提供了穩定的水源。

      07.gif

        黃河水從青銅峽進入河西總干渠,一路流淌到唐徠渠、大清渠進水閘——唐正閘。滔滔黃河水,從唐正閘奔涌而下,由南向北橫貫寧夏平原,沿著蜿蜒的渠道澆灌農田。

      08.gif

        9月,寧夏平原秋季作物灌溉結束,進入成熟期。持續運轉幾個月的干渠關閘停水,大大小小的溝渠露出底部淤積的泥沙,一年一度的溝渠整修保養開始了。

      09.gif

        春灌、夏秋灌、冬灌。當一個灌溉期結束,人們就要及時將溝渠修葺一新,為下一個灌期做好準備。這樣的場景每年循環上演,使古老的灌溉工程歷經2000多年而不衰,創造了寧夏平原綿延不絕的農耕文明。

      10.gif

        在黃河平羅段,堤壩加固工程仍在使用有著1000多年歷史的傳統卷埽施工技術。卷埽,也叫“草土埽”,是用稻草和土石制造防護堤的技術。

      11.gif

        平羅縣推廣智能化高效節水農業,管理人員進入操作程序后,可隨時查看農田的土壤濕度等信息,并對作物進行全自動灌溉控制。通過合理的灌溉和排水設計與古老的治鹽堿理念結合,有效解決了困擾多年的土地鹽堿化問題。

      12.gif

        引黃灌溉與節水滴灌技術也讓賀蘭山東麓的戈壁荒灘換了模樣。引黃灌渠送來了黃河水,將這里變成縱貫南北數十萬畝、集中連片的釀酒葡萄種植基地。

      13.gif

        依黃河而生,因黃河而興。在2000多年的時間線上不斷發展壯大的灌溉系統,為黃河流域的農業文明譜寫了宏偉的篇章。

        秦渠、漢渠、唐徠渠等以朝代命名的古渠,正是鐫刻在大地上的一道道銘文,無聲地記錄著寧夏平原的滄海桑田,見證著寧夏灌溉文明的延續與發展,以人與自然相融合的景象向世人呈現了和諧昌盛的奇跡。

      14.gif

        周一至周五CCTV-1

        18:20檔

        跟隨《農耕探文明》

        走進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

        于中華大地,探農耕文明

      cfab0e7f-c851-49a0-acbe-e30d36999317.png


        總監制|賀亞莉

        監 制|張文龍

        制片人|張越

        新媒體制片人|樸晶


        主 編|房渭平
        編 輯|曾蘭淇


      【編輯】:尤天竹
      【責任編輯】:尤天竹